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概况 > 人文长江

长江流域服饰源远流长

2006-11-03  来源:365bet网上娱乐场网

一、从传说谈起

我们的祖先在原始人群时期,因生产力低下,曾度过了赤身裸体的时代,那时"未有火化",人们吃的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身上赤条条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东西。正如庄子说的那样,"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积存下柴草,冬天用来烧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

那么,是何时开始有衣服呢?衣服的最初面料是什么呢?衣服的最初形制如何呢?围绕上述问题,历来有许多考证和推论。也有一些传说,为服饰溯源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不过,人类的智慧之光,终究透过这层朦胧,得到美妙的启迪。

有一则传说,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大意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都是靠在山林里采集野果充饥,光着身子,没什么披挂遮掩,就这么日复一日地生活。有一天,几个姑娘又到深山老林子里找野果吃,荆棘划破了手臂,树枝戳破了腿子,浑身露出道道伤痕。她们疼痛难忍,就找了块地方坐下来休息。这时,有位姑娘看见一群孔雀长有美丽的羽毛,心中忽然一亮,对姐妹们说,鸟的身上都长有好看的羽毛,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用东西把身子遮起来保护皮肉呢?于是,她撕下木棉树皮,把腰部围起来;摘下芭蕉叶,把腿以上遮住;还摘下好多别的树叶连缀起来,披在肩上。姐妹们看到她用树叶、树皮把身子围住,确实比原来好看多了,也都照着样子用细藤把树皮、树叶连在一起围在身上。看上去斑斑点点,形形色色,就像是一条条漂亮的裙子。打这以后,人们争相仿效,告别了光着身子的时代。

无独有偶,在西方社会,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也记载着一则神奇的故事:上帝耶和华创造了最初的天地后,接着在一片丰饶美丽的土地上搭起了一座"伊甸园",园中花木成林,果实累累。上帝又制造了男人"亚当"和女人"夏娃",让他们配成夫妻,守护园中果木。最初,亚当和夏娃都是光着身子,后来,由于偷吃了树上的果子,才萌发了羞耻之心,于是就急忙摘下了无花果叶,掩盖住自己的下身,一片绿叶成了他们最初的服装。

无论是中国民间的传说,还是西方经典记载的神话故事,当然都不能当作信史。但是,至少透露了一些信息,即早期人类的服装大都取自天然的材料。在那遥远的古代,人们只能从周围的环境中去发现材料来构制最初的服装:或许当风雨侵袭时,他们发现了树叶的遮掩作用;或许当虫蛇嗜咬时,他们惊慌中发现了树叶可以用来挡护;或许在寒冷难耐时,他们钻进了草丛和林叶中,感觉到它们的保暖作用;或许当他们有了羞耻的意识时,知道用一片绿叶来围住赤裸身子的敏感部位。

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相比于树叶连结而成的服装而言,利用兽皮来制成服装,自然要复杂一些。但是,原始人是绝不会放过这种现成的材料的。我们的祖先肯定知道,兽皮不仅御寒保暖,而且经磨耐用,具有树叶所没有的优点。当他们捕获到野兽,吃掉其肉体后,就将整张的皮子披在身上,或系围于腰间,兽皮服装也就这样产生了。

从植物和动物身上获取的现成材料总是具有明显的不足的。这是因为树叶总会不断干枯,兽皮也较难经常获取,严酷的生存环境迫使人们去开发一些新的制衣材料,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养蚕缫丝。在传说中,就有黄帝的元妃嫘祖西陵氏教民以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说法。嫘祖西陵氏在史籍中是有其人的,有关她养蚕缫丝的传说流传很广,比如,在浙江湖州一带流传的一则"先蚕嫘祖娘娘"的传说,就比较详细、生动,且很富于逻辑性。据《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湖州市故事卷》记载,相传,轩辕黄帝和元妃西陵氏嫘祖有一天在花园的石桌旁边聊天,边饮薄荷汤。时当初夏,突然一阵清风吹过,从围墙外飘过来一个雪白的小东西,不偏不倚,恰好落在嫘祖的碗内,嫘祖本想用手去拈出来丢掉,可待她仔细一看,只见一个白蒲枣形的茧子在碗内浮氽浮氽的,感到很奇巧,不免多看了几眼,然后才随手把茧子拈了起来。因为碗里的水刚刚是宫女新斟的开水,茧子有点烫手,嫘祖一松手,茧子又扑的回落到薄荷汤里。

嫘祖这回当心起来,只用手指甲轻轻一撮,又把茧子撩了起来。不料指甲尖一钩,竟钩出一根丝来,嫘祖好奇地把丝一抽,嘿,越抽越长,她索性把丝头绕在手指上,随抽随绕,谁知竟一缕顺水地把一个茧子的丝全部抽完,里面是一个赤黄兮兮的蚕蛹。看看手指头上这雪白雪白的柔丝,又看看手掌心这赤黄兮兮的蚕蛹,嫘祖心里不禁一亮,要是把蚕丝编织起来不是可以做衣料吗?有这蚕蛹不是可以发种来饲养吗? 于是,嫘祖就把自己的想法讲给黄帝听,黄帝十分赞成,夸奖嫘祖想出了好主意。接着,嫘祖带了几个宫女,到围墙外去察看这蚕茧的来历。围墙外有好几棵桑树,只见桑树上布满了蚕虫:有的正仰首忙着吃桑叶;有的横卧在桑叶上睡眠;有的在桑枝叶茎处昂首吐丝,东绕西缠地在做茧......还有一些桑枝上已经结茧,星星点点,雪白耀眼,十分好看。

从此,嫘祖每天早晚两次来到这里认真观察,并把已经结成的厚实的茧摘下来,带回宫中。过了些时日,早采摘的茧钻出了蛾子,还产下了子。由于有了上次的经验,嫘祖采茧后过不了几天就用开水泡,边泡边用自制的竹轴抽丝,绕丝,然后又细心织造,终于织成了一大块丝绸衣料,并在宫女的簇拥下亲自献给黄帝观赏。黄帝看看,摸摸,这丝绸轻又轻,薄又薄,既柔软,又有光泽,翘起大拇指,连连说道:"好!好!真是好哇!" 嫘祖别说有多开心。她后来亲自带着宫女,一起把种桑、养蚕、下茧、缫丝、织绸等一道道门路摸熟,并把附近村子的姑嫂们召进宫来培训,久而久之,养蚕缫丝的一整套知识、技艺便由宫廷传授到了民间。

由于嫘祖教民养蚕缫丝,为民造福,后人都尊奉她为"先蚕"、"蚕神"、"嫘祖娘娘"。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此很难作出非常确切的答案。不过,根据人类学家有关树叶、兽皮是人类最早的服装材料的推想,上述传说是言之成理的。我们不难想象,在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用草叶等缠身遮掩,免受外界物伤害;只能用天然石块、树干等捕捉野兽,并用所获得兽皮来掩体、护身和取暖。因为自然环境和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不只对服装的产生提出了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可能。况且制造服装的原始材料,只能取之于自然。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劳动,才能将"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而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的传说,则反映了后世人们对于蚕桑丝织生产起源的一种理解方式。人们之所以把蚕桑丝织生产的发明权归功于黄帝的元妃嫘祖,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远古时期重大的发明创造归功于历史上的名人。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两位祖先之一,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被说成是黄帝的功劳,于是黄帝在传说中就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究男耕女织,那么蚕桑丝织生产则主要是女人的事。所以,把蚕桑丝织生产的发明权归功于远古时期的发明家黄帝的元妃嫘祖,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二、考古文物的证实

如果说传说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捉摸不定,那么,在中国远古的文化遗址中,在那冰冷的化石中,保存的不朽的遗迹,却可以使人们大开眼界。

人类的服饰习俗,从一开始,就是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文明化程度息息相关的。最早的服装是原始人把树叶、草叶缠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后披在身上或掩于下体。而到了人类能磨制骨针时,便用骨针来缝制衣服,使服饰有了进一步发展。考古工作者在辽宁海城小孤山洞穴发现的穿孔骨针,年代距今约2-4万年,是中国迄今最早的骨针遗物。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也发现了骨针和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等装饰品,它们的时代距今已经2万多年。在长江流域,云南蒲缥塘子沟、四川资阳黄鳝溪等远古文化遗址中,也都陆续有大量骨锥、骨针出土。这些骨针、骨锥的发现说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能将一些天然的材料(如兽皮等)加以缝制,使之更适合身体的需要。上述考古发现还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不独黄河流域,也包括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了最原始的服饰造型样式和服装意识,长江流域服饰文化从此拉开了它的序幕。

在长江流域的另外一些文化遗址中,更多的出土实物证明了原始服饰的发展、变化状况。

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大批内有圆孔的陶制纺轮、骨匕、骨针、骨管状针、角梭形器、木刀、木匕、木轻轴、木梳形器、小木棒等纺织和缝纫工具,还发现了许多绳子、苇席等编织物,这说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又在中华服饰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长江流域制作服装的材料有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一个较长时间使用树叶、草叶、兽皮等为制作服装的材料之后,人们渐渐地发明了以葛为制作服装的原料。葛为江南一种野生植物,也就是今天南方常见的葛藤,它生长于山间野岭,长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表皮坚韧,但放入沸水中煮过之后,就会变软,并可从中抽出白而细的纤维来,这种白色纤维正是古代人们用来编织衣服的材料。江苏吴县唯亭镇的草鞋山古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我国已知最早的纺织品实物残片,经科学鉴定,其纤维原料为野生葛,这种葛布残片被考古工作者确认为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到了4000年前,长江流域的纺织技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服装的制作原料也出现了新的变化。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4700多年前的苎麻织物残片,说明除葛以外,麻也是古代长江流域常用的制作服装的材料。麻,包括苎麻和大麻。从钱山漾出土的苎麻织物残片来看,当时的纺织技艺已经相当高明,甚至与今日的"粗布"相差无几。据专家认定,出土的苎麻织物残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通常为24根,也有部分是经31根、纬20根,每根麻线的直径不及半毫米。在那样遥远的时代,长江流域的先民就具备了如此先进的纺织技术,足以使今天的人们惊叹不已。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些丝织品实物,其中包括丝绢、丝带和丝线等。经科学鉴定,都是以家蚕丝作为原料纺织而成的。它们是目前所见丝织品中年代最早的实物,可见采桑养蚕,抽丝织锦,在4700多年前已经是制作衣料的一种途径。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牙雕水蛊外壁雕刻有四条蚕纹图案这一考古发现分析,可以肯定当时长江流域的先民已经开始了育蚕织锦的历史。考古发现的实物恰好可以证明前面所述的有关黄帝的元妃嫘祖教民育蚕缫丝传说的合理性。只不过创造这则传说的人,使用的是推导想象,反映的是后世人们对于蚕桑丝织生产起源的一种理解方式。

三、历史文献的记述

可以这样认为,人类获得御寒、遮羞、装饰的服饰意识,是以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而失去某些自然机能为代价的。远古时期的人类在面对日益离自己远去的自然时,逐渐知道"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绚发冒首以去灵雨"。他们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树叶、草叶或兽皮等裹身,从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饰样式和服饰意识。应当说,这就是服饰的起源。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就有许多关于远古时代人类衣着习俗的记述。《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列子·汤问》:"不织不衣"。《韩非子·五蠹》:"古者......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白虎通》卷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这些记载恰好与民间有关传说相吻合,反映的都是人类最早的衣着造型样式和衣着习俗。这种披叶衣皮的习俗,带有极大的被动性,也就是说,处在狩猎和采集经济时代的人类,为了遮阳护体、防虫叮咬,或为了保暖御寒、免遭野兽袭击,不得不用一些天然材料裹住身体,起到保护作用。尽管是被动的,但比起最初的赤身裸体的阶段,确实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从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文献记载来看,也证明了草叶和树皮是衣着的最初形式和材料。

《滇书》卷上称我国古代苗族"楫木叶以为衣服"。田雯《苗俗记》称:"平伐司苗在贵定县,男子披草衣短裙,妇人长裙绾髻"。陈鼎《滇黔记游》称云南"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康熙《永昌府志》卷二四记景颇族"以树皮毛布为衣,掩脐其下,首戴骨圈,插鸡毛,缠红藤"。这些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一直在长江流域活动、居住,从文献记述的他们这种原始风俗来看,与数万年前原始人的衣着习俗极为相似,也正好印证了长江流域远古先民的服饰文化水平。 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带来了包括服饰在内的各类文化形式的飞速发展。中华各文化区域内原始纺织品已具雏形,这就标志着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已从被动选择走向了主动创造阶段,长江流域的服饰文化自然不会例外。如前所述,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骨锥、骨针,发现了木纺车和零件、麻线和麻布,发现了丝绢、丝带和丝线。正像一些历史文献所记载的那样:"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礼记·礼运篇》);"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庄子·盗跖》);"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屦,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淮南子·汜论》);"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这些文献记载表明,最早的披叶衣皮的习俗至神农、伯余(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所取代。

责任编辑:system